CAS Number:56-73-5 基本信息 | |
中文名:45618 | 葡萄糖-6-磷酸脫氫酶; G-6-脫氫酶 |
英文名:25794 | D-Glucose,6-(dihydrogen phosphate) |
別名: | D-Glucose6-phosphate; Glucose 6-phosphate; Robison ester |
分子結(jié)構(gòu): |
|
分子式: | C6H13O9P |
分子量: | 260.1358 |
56-73-5 | |
EINECS登錄號: | 200-286-9 |
InChI: | 1S\/C6H13O9P\/c7-3-2(1-14-16(11,12)13)15-6(10)5(9)4(3)8\/h2-10H,1H2,(H2,11,12,13) |
物理化學性質(zhì) | |
性質(zhì)描述: | 葡萄糖-6-磷酸脫氫酶 (56-73-5)的性狀: 1.其外觀呈白色結(jié)晶,溶于水;商品有凍干粉和3.2mol/L硫酸銨溶液的懸浮液。 2.相對分子質(zhì)量為110000,等電點為4.6。 3.酶反應:D-葡糖-6-磷酸+輔酶Ⅱ→D-葡糖酸-1,5-內(nèi)酯-6-磷酸+還原輔酶Ⅱ+H+。作用的最適pH值為7.8。激活劑為Mg2+(5~l0mmol/L)。 4.抑制劑有Mg2+(>l0mmol/L)、其他二價金屬離子、核苷一磷酸、腺苷二磷酸、腺苷三磷酸、鳥苷三磷酸、尿苷三磷酸、5-磷酸吡哆醛、1-氟-2,4-二硝基苯;當pH值為5~11時,室溫下可以穩(wěn)定3h;當pH值小于5時則很不穩(wěn)定;50%硫酸銨懸浮液在冰箱中保存數(shù)月活力不喪失。 |
安全信息 | |
危險類別碼: | R34:會導致灼傷。 |
其他信息 | |
生產(chǎn)方法及其他: | 葡萄糖-6-磷酸脫氫酶 (56-73-5)是一種存在於人體紅血球內(nèi),協(xié)助葡萄糖進行新陳代謝之酵素,在這代謝過程中會產(chǎn)生一種叫NADPH的物質(zhì)能以保護紅血球免受氧化物質(zhì)的威脅。G6PD缺乏時,若身體接觸到具氧化性的特定物質(zhì)或服用了這類藥物,紅血球就容易被破壞而發(fā)生急性溶血反應。 【能夠引起】 (一)新生兒黃疸:近三分之一的新生黃疸癥是肇因于G6PD缺乏。黃疸程度若不嚴重,照光治療即可,若是出現(xiàn)嚴重的溶血性黃疸,必要時須給予換血治療。一般若能及早發(fā)現(xiàn)且治療得當多可在兩三天內(nèi)恢復健康。 (二)急性溶血性貧血:當病患接觸到具氧化性物質(zhì)時,即刻發(fā)生溶血反應。癥狀包括:臉色蒼白、全身黃疸、精神不佳、食欲差及解深茶色尿。嚴重時會導致呼吸窘迫、心臟衰竭,甚至休克及意識昏迷而有生命危險,常需緊急輸血以挽救性命。所以當患兒出現(xiàn)以上任一癥狀時,要盡速送醫(yī)求診,并主動告知醫(yī)護人員患兒有G6PD缺乏癥以幫助做更迅速而正確的診斷與治療。 (三)會造成溶血之氧化性物質(zhì),在藥品方面包括(1)抗瘧疾藥物(2)抗感染藥物中的磺胺劑(3)某些解熱鎮(zhèn)痛劑如著名的阿斯匹靈類某些過去用於控制尿道感染之藥物。另外,一些化學品如樟腦丸(臭丸)、龍膽紫(紫藥水)及甲基藍也會造成溶血。食物方面,患兒食用蠶豆及其制品后,常會出現(xiàn)急性溶血性貧血的現(xiàn)象,所以這病又俗稱 “蠶豆癥”。 (四)遺傳性葡萄糖-6-磷酸脫氫酶(G6PD)缺乏癥是最常見的一種遺傳性酶缺乏病。這個病與遺傳有關,吃蠶豆不能引起。 法定編號:EC1.1.1.49 |
相關化學品信息 | |
雙胍 甲基硫脲嘧啶 2-氨基-4,6-二氯嘧啶 2,4-二氨基-6-羥基嘧啶 2-氨基-4,6-二羥基嘧啶 乙胺硫脲 4-氨基丁酸 胱胺二鹽酸鹽 四氯化碳 斑蝥素 四乙基氯化銨 三丁基氧化錫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 對硫磷 甘氨酸 L-丙氨酸 L-絲氨酸 醋酸去氧皮質(zhì)酮 己烯雌酚 奎尼丁 苯賴加壓素 5'-三磷酸腺苷 5-羥基色氨酸 蠅毒磷 氯霉素 甘油 L-天門冬氨酸 L-谷氨酰胺 谷氨酸 L-賴氨酸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