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S Number:112811-59-3 基本信息 | |
中文名:1648 | 加替沙星; 1-環(huán)丙基-6-氟-1,4-二氫-8-甲氧基-7-(3-甲基-1-哌嗪基)-4-氧代-3-喹啉羧酸 |
英文名:71824 | Gatifloxacin |
別名: | 1-Cyclopropyl-6-fluoro-1,4-dihydro-8-methoxy-7-(3-methyl-1-piperazinyl)-4-oxo-3-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|
分子結(jié)構(gòu): |
|
分子式: | C19H22FN3O4 |
分子量: | 375.39 |
112811-59-3 | |
InChI: | 1S/C19H22FN3O4/c1-10-8-22(6-5-21-10)16-14(20)7-12-15(18(16)27-2)23(11-3-4-11)9-13(17(12)24)19(25)26/h7,9-11,21H,3-6,8H2,1-2H3,(H,25,26) |
物理化學性質(zhì) | |
性質(zhì)描述: | 物理性質(zhì):本品為類白色或淺黃色結(jié)晶性粉末,溶于水、甲醇。 |
其他信息 | |
產(chǎn)品應用: | 為第三代氟喹諾酮抗菌藥,是氧氟沙星、環(huán)丙沙星、左旋氧氟沙星的更新替代產(chǎn)品 |
生產(chǎn)方法及其他: | 1.加替沙星(112811-59-3)的制備方法: 1.2,4,5-三氟3-甲氧基苯甲酸和氯化亞砜一起回流2h,得到2,4,5-三氟-3-甲氧基苯甲酰氯。將丙二酸二乙酯和鎂在無水乙醇及四氯化碳中反應后,再加入上述得到的酰氯,反應得2,4,5三氟-3-甲氧基苯甲;岫阴。 2.得到的產(chǎn)物和對甲苯磺酸一起加熱回流6h,得到2,4,5-三氟-3-甲氧基苯甲酰乙酸乙酯。接著和醋酸、原甲酸三乙酯一起加熱回流3h,得到2-(3-甲氧基2,4,5-三氟苯甲;)-3-乙氧羰基丙烯酸乙酯。然后和環(huán)丙胺在無水乙醇中,0~5℃反應1h,得2-(3-甲氧基-2,4,5-三氟苯甲酰基)-3-環(huán)丙胺基丙烯酸乙酯。 3.在二甲基甲酰胺中,和碳酸鉀一起加熱回流2h,環(huán)合得到喹啉衍生物;和硼酸及氯化鋅在醋酐中,于110℃攪拌1h,形成硼絡合物;在乙腈和三乙胺中,和甲基哌嗪于室溫攪拌,再鹽酸酸化,即得鹽酸加替沙星。 2.藥理作用: 體外試驗和臨使用結(jié)果均表明,對以下微生物的大多數(shù)菌株具有抗菌活性: 3.加替沙星(112811-59-3)的毒理研究: 生殖毒性:大鼠經(jīng)口給予劑量高達200mg/kg(以每天全身暴露量(AUC)計,與人最大推薦劑量等效),對大鼠生育力和生殖無不良反應。大鼠和家兔口予劑量分別150mg/kg和50mg/kg(以AUC計,約為人最大推薦劑量的0.7和1.9倍),未見有致畸胎作用。但是,大鼠在器官形成期,經(jīng)口或靜脈給予劑量分別達200mg/kg和60mg/kg可引起胎兒骨骼畸形;經(jīng)口或靜脈給予劑量分別≥150mg/kg和≥30mg/kg時,可引起胎兒骨骼骨化延遲,包括出現(xiàn)波形肋骨。提示在此劑量下,有輕度的胎兒毒性。此毒性在其它的喹諾酮類藥物也可見。 大鼠在妊娠后期最初階段經(jīng)口給藥劑量達200mg/kg,并持續(xù)給藥至哺乳期,可見后期的植入后胚胎丟失增加和新生兒和圍生期的死亡率升高。這些發(fā)現(xiàn)也提示了本品的胎兒毒性。 由于尚無列在懷孕婦女進行的充分和嚴格的研究,所以懷孕期間,只有在本品對母親的潛在臨利益大于對胎兒的危害時才能使用本品。本品可從大鼠乳汁中分泌,但是尚不知是否可從人乳中分泌。由于許多藥物可從人乳中分泌,所以哺育期婦女應慎用。 致癌性:B6C3F1小鼠經(jīng)摻食給藥18月,雌、雄動物劑量分別為90mg/kg和81mg/kg[以每天全身暴露量(AUC)計,約為人最大推薦劑量的0.13和0.18倍];Fischer344大鼠經(jīng)摻食給藥2年,雌、雄動物劑量分別為139mg/kg和47mg/kg(以AUC計,約為人最大推薦劑量的0.18和0.36倍),結(jié)果均未提示本品有促進腫瘤生長的作用,但是雄性動物當劑量達100mg/kg(以AUC計,約為人最大推薦劑量的0.74倍)時,與對照組相比,可增加巨粒細胞淋巴(LGL)白血病的發(fā)生率,這種增加稍高于已有歷史性對照的范圍,但是并不能認為雄性動物高劑量下的這些發(fā)現(xiàn)會影響到本品臨用藥的安全性。 革蘭氏陰性菌:大腸桿菌、流感嗜血桿菌、副嗜沫嗜血桿菌、肺炎桿菌、卡他莫拉菌、淋病奈瑟菌、奇異變形相菌。 其他微生物:肺炎原體、肺炎衣原體、肺炎軍團菌、肺炎支原體。 本品對抗下列微生物的體外最小抑菌濃度為小于2μg/ml(對肺炎鏈球菌為1μg/ml),但加替沙星臨床感染的治療中的安全和有效性還尚未可知: 4.加替沙星(112811-59-3)的毒理作用: 長期毒性:加替沙星大鼠及Beagle犬灌胃與口服13周,血液學、血生、化學、尿、糞常規(guī)等均正常,唯高劑量組出現(xiàn)肝細胞脂肪變性,但可恢復。 遺傳毒性:采用培養(yǎng)的中國倉鼠肺細胞(CHL)進行的染色體畸變試驗中,在代謝活化和非活化條件下,細胞的染色體畸變率均低于5%,說明加替沙星未使CHL細胞染色體畸變率明顯增加。 生殖毒性:加替沙星在受孕大鼠致畸敏感期(受孕第6-15天)口服給藥,劑量分別為192、96、48mg/kg。試驗結(jié)果表明加替沙星使高劑量組孕鼠體重增長減慢,活胎數(shù)減少,死胎增多:使高、中、低劑量組胎鼠體重減輕,吸收胎增加,骨骼發(fā)育遲緩,但外觀、骨骼及內(nèi)臟檢查未見加替沙星對胎鼠有明顯的致畸胎作用。 5.加替沙星(112811-59-3)的藥代動力學: 在臨床推薦劑量范圍內(nèi),加替沙星血藥峰濃度(Cmax)和血藥時曲線下面積隨劑量成比例增加?诜酒200mg至800mg連續(xù)14天,加替沙星的藥動學呈線性的非時間信賴性。每天一次連續(xù)用藥,在第三天口服或注射日常劑量后即可達到穩(wěn)態(tài)血藥濃度。每日1次,每次400mg,其平均穩(wěn)態(tài)峰濃度和谷濃度為:口服4mg/L和0.4mg/L。 分布:加替沙星血清蛋白結(jié)合率為20%,與濃度無關(guān)。加替沙星在唾液中的濃度與其在血漿中大致相等。加替沙星廣泛地分布在許多組織和液體中,在靶組織中的濃度較血清高(表1)。 本品無酶誘導作用,不改變自身和其他合用藥物的清除代謝。加替沙星在體內(nèi)代謝極低,主要以原形經(jīng)腎臟排出?诜酒泛48小時,藥物原形在尿中的回收率達70%以上,而其乙二胺和甲基乙二胺代謝物在尿中的濃度不足攝入量的1%,加替沙星平均血漿消除半衰期7~14小時。本品口服或靜脈注射后,糞便中加替沙星的原藥回收率約5%,提示加替沙星也可經(jīng)膽道和腸道排除。 中度肝功能不全病人,一次口服400mg加替沙星,血藥峰濃度和曲線下面積值較正常肝功能受試者分別輕度增高32%和23%。由于喹諾酮類的抗菌活性呈濃度依賴性,因此在這類病人中,血藥峰濃度輕微增高,并不降低加替沙星的療效。故該類患者使用本品無須調(diào)整劑量。尚無重度肝損害病人中加替沙星的藥代動力學資料。 不同程度腎功能不全者單次口服400mg加替沙星,隨腎功能下降的程度不同加替沙星的表觀總清除率(CI/F)相應降低,曲線下面積(AUC)相應增加。中度腎功能不全(肌酐清除率30~40ml/min)病人加替沙星清除率減少57%,重度(肌酐清除率<30ml/min)病人則減少77%。與腎功能正常受試者相比,中度腎功能不全者的加替沙星的全身暴露量增加2倍,重度腎功能不全者增加4倍。平均峰濃度略有增高。建議肌酐清除率<40ml/min,包括需要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者,加替沙星減量使用。 、蛐吞悄虿(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)患者每天口服本品400mg,連續(xù)10天,藥代動力學參數(shù),葡萄糖耐量試驗和葡萄糖體內(nèi)穩(wěn)定性試驗(空腹血清葡萄糖,血清胰島素和C-肽測定)與健康人相似。首劑靜脈注射或口服加替沙星后,血清胰島素一過性輕度增加和血糖降低。經(jīng)優(yōu)降糖治療已控制病情的糖尿病人多次口服本品,雖服藥后血清胰島素濃度降低,但無血糖水平變化。 6.適應癥: 1、疏水參數(shù)計算參考值(XlogP):-0.7 2、氫鍵供體數(shù)量:2 3、氫鍵受體數(shù)量:8 4、可旋轉(zhuǎn)化學鍵數(shù)量:4。 |
相關(guān)化學品信息 | |
呋喃 四氫噻吩 噻吩 2,5-二甲基-2,5-己二醇 1,2-乙二磺酸 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5-甲基-2-己酮 2,5-己二酮 丁二酸 馬來酸 富馬酸 四甲基乙二胺 乙酸異丁酯 N,N'-亞甲基雙丙烯酰胺 肉豆蔻酸異丙酯 N,N'-乙撐雙硬脂酰胺 己二酸二正己酯 癸酸乙酯 癸二酸二乙酯 2-庚酮 山梨酸 甲酸異戊酯 亞硝酸異戊酯 吡啶硼烷 1,4-二溴丁烷 溴戊烷 正己烷 1,4-二氯丁烷 反式-1,4-二氯-2-丁烯 1-氨基戊烷 | |